一家品牌产生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成功,试问还有不想成功的品牌商吗?那么为何有些品牌即使在品牌塑造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没有任何效果呢?估计可能是下面这五个策略估你没有考虑过。
策略一:请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为了吸引“后喻时代”这些懂得太多的年轻人,品牌们要么去迎合,要么就得脑洞比他们还要大,创意能做到让年轻人一脸蒙圈、深表跪服。
日本“国民冰棍”BLACK的形象代言人,就是一个线条简陋到丑陋的小人儿,他擅长跳又丧又尬的舞蹈,唱着“这个广告要能增加销量,那就见鬼了呀”的广告歌,甚至表演又污又蠢的“脱内裤”舞,以满身槽点和黑色幽默备受年轻人追捧。
策略二:请瞄准“精享族”人群
90后不喜欢上纲上线,不喜欢严肃、平庸和脸谱化,他们甚至不仅只“看脸”,比起前辈们,他们是更理智和精明的消费者,也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尝鲜者和“精享族”。
“精享族”概念由Google于2016年首次提出,它是指崇尚“精明消费,享受生活”价值观的人群,这一人群上网时间长,愿意为挑选高品质的商品付出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他们会为了弄懂洁面乳的功效而去辨别皂基和氨基酸;会为挑对家具去学习卯榫结构;会为了买一只扫地机器人把市面上所有品牌的评价全部浏览一遍……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年轻人们不再从货架上随便捡起一个品牌或一件商品,他们也不愿意听到诸如“让生活更有品质”这类空洞的口号,他们更喜欢实用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喜欢那些能带来“小确幸”的产品和营销。
策略三:情怀牌一定要省着打
情怀或许也能打动“精享族”,却未必能让他们松开捂住钱袋子的手。形而上的情怀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落地,才能让90后感觉到诚意。能够帮助90后解决“小确丧”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获得“精享族”认同的正确姿势。
类似WiFi太卡刷不开网页、忘带钥匙被锁家门外、起夜开灯被光线刺痛眼球……这类不解决不会死人但会令人抓狂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产生“我也遇到这种情况”的心情,那么起码年轻人会产生一丝亲近感继续读下去,而不会看完第一行字就冷漠地说“这什么鬼”然后束之高阁。
策略四:打破“固定模式”,跟常规套路说再见
正因此,瞄准90后们的各路品牌就很难再拿“优质”、“奢华”、“精萃”等来说事,而是用年轻人热衷的、感到新奇的方式,让他们因为情绪合拍而去喜爱一款产品。
如果你想推广一款以滋润皮肤为主打功能的精华液,你会用什么方法把它介绍给年轻人?
请美女明星代言?在TVC里塑造一个追求者众、光鲜亮丽、自带主角光环的女性形象?抱歉,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那是谎言,令人尴尬。
泰国的一则精华液广告另辟蹊径,采用喜感十足、无厘头的方式勾起年轻人对一款精华液的好奇。他们的做法是,让一个姑娘拿着一条鱼,在大海上历经风暴穿越大洋,最后把鱼喂给一只蓝鲸,然后……被鲸鱼吐了一脸。
以上几点都是迎合当今时代的策略,这其实也为我们检验自己所制定的策略是否有效做了一个无形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