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期
这个时候,当记者们来采访你,一定要尽量请他们吃饭,和他们交朋友,而且还不忘了跟他们说:“你们记者圈子里朋友多,如果需要让我再跑龙套的话,记得推荐我哟”,就这样,一个记者推荐一个记者,很快就可以免费的在当地上的媒体上被报道,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广告,只要不给钱都去露脸,我就这样花了半年时间,成功交了上百个记者朋友,也是这样的做法他们成功了上了央视4次,甚至到最后,最酷的是他们发朋友圈说准备要做什么什么样的活动,就会有记者朋友主动过来报道,经过这一大圈在媒体记者圈的折腾,品牌的初期势能就有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当时他们还配合主攻记者阵地还自己开发了一套记者会员系统,只要凭记者证或者媒体公司的名片就可以成为记者会员,然后到老枝花卤的实体店消费就可以享受非常低的特殊折扣,当然也不是打完折就完了的,只要遇到是记者会员,那每一份产品里我会夹着一份类似内部报纸一样的东西,上面写着:给亲爱的媒体朋友汇报一下我们近期又干了一些什么什么事情,如果需要我们老板跑龙套,随叫随到。事后证明,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直到现在,他们最喜欢结交的朋友都是做媒体或者是做互联网的朋友,不仅仅是这些人上手握着媒体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起着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连接的关键节点的作用,经常隔三差五告诉一些新鲜的商业信息。
案例:和媒体一起来做鬼屋项目
有一位同学准备做一个鬼屋的项目,他问怎么才可以做到短时间内满城皆知。一开始因为装修成本太高,不怎么被看好,最关键每隔一段时间又要重新装修,复购率也是打问号的,而且如果店铺在景区或者是游乐区,也没有必要满城皆知,坐着等游客就好。但是他后来说,他是快闪店,只开放30天,他说北京有一家和他们一样的项目,16天销售出了3万张门票,每张门票80元,也就是16天流水240万,而硬成本支出不到10万,500平的装修费用5万,道具和人力费用2万,这个账是算得过来的,而且是非常漂亮的流水。
如果要短时间做到满城皆知这个项目,最好是和本地最大的传统媒体合作,按照常规的惯性思路是媒体那边卖了多少门票,给媒体返多少佣金,把媒体当业务员来用,但是他们却不是这么做的,而是把这个活动拱手相让,让媒体方来牵头,相当于媒体方变成主办方,而他们变成协办方,最后按照比例来在总盘子里分红,相当于从常规思路的和媒体算小帐变成了和媒体合作算大帐,这个算小帐和算大帐的不同的合作方式会让项目盈利的结果天壤之别,为什么呢?
虽然现在互联网媒体发展很迅猛,传统媒体越来越不行了,但是毕竟瘦死的骡子比马大,他们有太多的媒体资源的沉淀,其中包括大量的本地自媒体的资源。如果算小帐,那么媒体就只会在可量化的媒介上帮你曝光,而如果算大账,特别是高层的领导首肯了的话,那媒体的支持力度会完全不一样。会在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各种宣传渠道来进行各种花式的项目曝光,比如要求记者每人都发一条朋友圈来宣传鬼屋,这种是不可量化的,但是转化率却非常高,如果合作方式是算小帐,媒体是不会用这种资源的。而且现在的不少的传统媒体因为体制原因,经营本身就很成问题,很多都是在巨亏,他们不一定关注利润,但是他们更关注流水,更关注账能从他们媒体公司过,有流水,就有政绩,所以和他们合作未必就会把利润的大头让给媒体,只是可能会有一定时间的账期。如果脑细胞社群的这位同学能够和当地媒体谈成合作,我还是很相信这个项目可以在不预支一分钱广告费的情况下,短时间火爆全城的。
上面我分享的两个案例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和媒体打交道的思路,一个从媒体记者个人出发,一个从媒体公司层面出发,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维上的启发,另外,有几本书对我个人的营销思维特别有帮助,其中一本就是十多年前一位传统媒体的大boss席文举老前辈写的《策划传媒》,讲的就是如何零成本的撬动全国的媒体,虽然里面的案例可能会比较老,但是思考思路是完全可以借鉴的,有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在淘宝或者旧书市场找找这本书。